医院动态
告别“披星戴月、血流成河” 北京天坛医院完成首例复杂大血管手术
“手术中前前后后缝了100多针,哪怕有一针不到位,主动脉巨大的压力会让患者的血从针孔中喷射出来,患者很可能下不了手术台。”回忆起几天前的手术,北京天坛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徐东形容为“如履薄冰”。
4月18日,心血管外科为一名女性患者进行了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冠状动脉重建、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手术,并在这种以“披星戴月、血流成河”(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著称的手术中,实现术中零输血。这也是北京天坛医院完成的首例复杂大血管手术。
患者今年62岁,患有高血压,三年来经常出现劳力后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近一个月症状逐渐加重。经过心血管内科、放射科仔细检查,在患者心脏升主动脉发现了一个直径达6厘米的动脉瘤,同时发现患者主动脉瓣重度反流。
“如果动脉瘤破裂,2分钟内就可以致命。”徐东介绍,这名患者面临的致命威胁还不止这一个。“主动脉瓣就像心脏的一扇大门,心室收缩时敞开,让血液流出心脏,心室舒张时关起来,防止血液逆流回心室,而患者的‘大门’已经不能关闭,大量血液逆流回心脏,很容易发生急性心衰,随时可能威胁她的生命。”
这台手术实际上相当于同时进行三台手术:医生需要在患者心脏停跳、体外循环状态下,首先置换主动脉瓣,然后将两侧的冠状动脉与人工血管重建连接,最后将患有动脉瘤的升主动脉换成人工血管。对于心血管外科来说,每一台独立的手术都是难度系数极高,更何况“三合一”。
“这台手术切口多,出血风险极大。我们每缝合一针,必须有十足的把握。主动脉夹层或动脉瘤吻合口出血的止血是非常困难的,而当输血量超过10000毫升,会影响患者自身的凝血,后果不堪设想。”徐东说,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都处于心脏停跳状态,需要靠体外循环维持生命,一旦手术时间过长,很可能导致“低心排综合征”,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虽然专门到专科医院进修了心外手术麻醉,但这台手术对于麻醉医生王德祥来说,不敢有丝毫大意。“术前我们要充分评估患者病情,调整患者全身各系统达到最佳生理状态。由于患者病情严重,术中需要我们使用各种血管活性药物调整患者的循环状态,由于手术需要在体外循环下进行,麻醉过程需要加强对全身各脏器,特别是大脑的保护。”王德祥介绍,如果心肌和全身内环境保护不到位,手术后可能出现心脏复跳困难;如果脑保护不到位,术后可能出现脑梗塞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凝血功能调整得不好,则可能出现伤口及吻合口大出血情况,这些并发症都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我们采取了‘反复推演、烂熟于胸’的策略。”徐东说,手术前,心外、麻醉、体外循环、输血、手术室等团队反复观摩此前手术录像、反复讨论手术步骤和细节。
“那几天满脑子都在演示手术的过程。”此次手术的助手医生姚青说,通过几天的“打磨”,站在手术台前,心里感觉有了底。
4月18日,患者被推进手术室。心外、麻醉、输血、手术室等团队严阵以待。
麻醉、开胸、体外循环、置换主动脉瓣……手术按部就班进行。“切开主动脉的时候,发现主动脉前壁明显变薄,最薄的地方只有1毫米。这意味着缝合的难度更大,要求我们每一针下去都必须快、稳、准,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吻合口出血。”徐东说,整台手术前前后后共缝合100多针,每一针下针出针都做到心到、眼到、手到。
在处理血管时,徐东团队还用上了“手术秘技”——用患者自身的动脉血管包裹住人工血管,采用“内引流”将人工血管渗出的血液引入右心房,实现自体血液回收。据介绍,此类手术一般患者术后引流渗血可能达到800-1500毫升,而这名患者渗血仅有280毫升,术中实现零输血。
在麻醉科、手术室、心脏重症、放射科、超声科、心内科等团队的保驾护航下,经过6个小时的手术,患者心脏的问题被完全解决。目前,这名患者已经进入术后恢复阶段。
“人工血管留多长、冠状动脉与人工血管接合的角度和长度、每一针下针的位置和角度……对于主刀医生来说,这样一台手术更需要的是‘琢磨’。”徐东说。
整体搬迁至新院区后,北京天坛医院按照“强专科,大综合”的的思路,引进知名专家团队建设全新的心血管外科。目前,心血管外科拥有一套较成熟的手术、麻醉、体外循环及术后重症监护体系和一支技术过硬的心脏外科团队,可独立开展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小切口冠脉搭桥手术、搭桥加瓣膜置换手术、冠脉血管重建杂交手术;各种常见先心病手术;二尖瓣、主动脉瓣单瓣及双瓣置换及心肌病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疏通手术;升主动脉瘤带瓣人工血管置换(Bentall手术)、I型主动脉夹层半弓置换及改良象鼻手术等多种心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