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常识
新冠疫情下的中医养生
下周就是“惊蛰”节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持续两个多月了。在这个“抗疫”的特殊时期,从中医的角度,有几个养生方面的建议。
饮食。中医认为饮食养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有五个要点。
要点一,饮食要规律,要定时。我们每天应该一日三餐,早中晚,按时吃饭。有的人说现在宅在家里,睡得晚,起得也晚,吃饭都不规律了,一天两顿就行了;有的人说不上班运动得少,不觉得饿,怕长胖,晚上就不吃了,或者不吃主食了。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在家的确消耗得少一些,可以减少进食数量,但是要保证质量,应该尽量种类多一些,蔬菜、肉、蛋、主食,都要吃一点。尤其是主食,可以少吃,但不能不吃。
要点二,饮食要定量,不要过饥过饱。有的人觉得在家放松了,爱吃的多吃,不爱吃的就少吃;或者饿了就狼吞虎咽,不饿就不吃。《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按照中医的理论,吃多了不消化,就是把“垃圾”留在体内,就会产生湿气和食积等邪气。
那么吃到多少合适呢?七八分饱就足够了。何谓“七八分饱”?我的建议是,在按时吃饭的前提下,到了每顿饭的“饭点儿”,觉得胃里有点轻微的饥饿感,就说明上一顿饭吃得正合适。如果到了“饭点儿”都不觉得饿,吃得还比较少,那就说明可能脾胃消化功能出问题了。中医看来,脾胃是人体后天的根本,是气血产生的源头,脾胃不好,会导致气血不足,免疫力会下降。
要点三,饮食要尽量避免生冷寒凉。我们讲要照顾到吃东西的多样性,牛奶和水果需要特别探讨一下。有中医理论认为,牛奶是凉性的,可以少量吃,不能多吃,而且尽量热过再喝。否则就会“脏寒生满病”。从中医的角度看,我们的人的身体,胃肠道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来消化吃进去的食物。如果吃生冷寒凉的东西,就需要胃额外做功,先把凉东西变热、生的变熟,再进行消化,这个过程,会消耗阳气,从而产生湿气等垃圾。所以一定要吃温热的东西和尽量熟的好消化的东西。水果中的西瓜、梨、猕猴桃、火龙果等,蔬菜中的绿豆、苦瓜、茄子、生黄瓜等,也都是凉性的,过多食用可能会影响消化功能;凉性的食物还有豆腐、一些海鲜,以及绿茶、凉茶等饮料等。有的人觉得自己消化能力好,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是损伤脾胃功能的。
要点四,饮食要注意减少热性食物和辛辣刺激。按照中医的观点,热性的食物,像羊肉、狗肉、韭菜,还有荔枝、榴莲等水果,如果一次吃得太多、消耗不够,多余的热量就变成“垃圾”,还有可能导致上火。很多人感觉,干果吃多了容易上火,也是因为干果消化的时候,需要消耗体内的津液,所以就会有胃肠积热的现象。另外,油腻的、煎炸的、粘滑的、蛋糕等甜腻的、不好消化的食物,也容易产生湿气等“垃圾”。
辛辣刺激,主要是指辣椒。辣椒的辣味,容易刺激口腔粘膜和胃黏膜,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也会产生燥热。其他的辛辣食物,如葱、姜、蒜、胡椒等等调味品,适量食用能够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尤其是姜,可以温暖脾胃,特别是加上红枣一起煮,不但能调和脾胃,还能促进生成气血。
要点五,尽量少喝酒。中医认为,酒容易助湿生热。喝酒以后,当时人会感觉温热,过后反而更冷,而且会感觉很渴,说明酒会影响人体津液的正常分布,消耗更多的阳气。
睡眠。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每个人需要的睡眠时间不完全一致,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早睡早起更符合自然规律。中医认为,最佳的入睡时间是晚上9-10点,最晚不能超过11点;早上6-7点起床,最晚不要超过8点,早上起床晚,会影响阳气的升发。
在中医看来,睡“子午觉”是很有利于身体恢复的,夜里子时(23时至1时),一定要已经入睡;午时最好能打个盹,20-40分钟即可,最多不要超过一小时;午睡的时间不一定是11点到13点,晚一点也行,有助于提升下午精力。另外,睡眠质量也很重要,中医认为人的睡眠是阳气潜伏到阴液中去,如果总是做梦,阳气不能潜伏在阴液里面,就消耗得多了。
情绪。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宅在家里,要找点喜欢的事情做;如果要上班戴口罩,也不要太烦躁。情绪好,气血运行就通畅;情绪不好、郁闷,就会导致气滞,气血运行不畅,免疫力也可能下降。《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过度思虑会伤脾,也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所以疫情的事,不要过分关心,也不要过分恐慌。
运动。宅在家,不能不运动。建议大家每天打两次“八段锦”,跟着音乐调顺呼吸,把每个动作做到位,有助于经脉气血的运行,对颈椎、腰椎都有好处。但晚上不要过度运动,对人的身体不好。
穿衣。根据气候和自身情况,适度穿衣保暖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这个季节,冬去春来,乍暖还寒,更要注意“春捂”,保护阳气,避免受凉感冒。当然捂得过度也不好,过犹不及。
中医理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疫情当前,到底应该怎么扶正气,提高免疫力,抵抗病毒呢?
一是要戴口罩,勤洗手。这是普通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关键。二是采取正确的养生方式,让自己保持阴阳平衡协调,气血通顺,邪气就不容易侵袭人体了。
上一篇: 孕妇为什么要看营养门诊?
下一篇: 癫痫发作急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