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薪火相传十年路 矢志不渝再扬帆—北京天坛医院组织纪念王忠诚院士逝世十周年暨新院运行四周年系列活动
今年9月30日是中国神经外科学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原所长王忠诚逝世十周年纪念日,四年前的今天,北京天坛医院新院正式启动整体搬迁。连日来,北京天坛医院举行主题为“薪火相传十年路 矢志不渝再扬帆”的系列纪念活动,缅怀王忠诚院士,对医院推进第三次转型发展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初秋的北京,凉爽宜人。9月30日一早,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领导,神经外科学中心、神经病学中心、研究所、综合学科、职能科室等部门代表,在以王院士名字命名的“忠诚楼”前集合,向王忠诚院士塑像敬献鲜花。
王忠诚院士的汉白玉塑像表情亲切,如同他在世时与同事、学生、患者交谈;塑像目光深邃而凝重,仿佛在思考学术问题,又仿佛是谋划神经外科发展未来方向。凝望、鞠躬、献花,一支支带露的菊花,凝聚着“天坛人”对王忠诚院士的怀念和敬仰。
“他的一生,是推动神经外科事业发展的一生,是真心服务患者的一生,是悉心培养人才的一生。”献花仪式主持人、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张力伟说,王忠诚院士一生致力于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将毕生心血投入到自己深爱的神经外科事业中,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壮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
把神经外科、把北京天坛医院做大做强,是王忠诚院士生前最大的愿望。“如今,‘新天坛’已经启动第三次转型发展,我们时刻不敢懈怠,将继承王院士的志向,以‘王忠诚精神’作为精神动力,推动医院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告慰王院士和所有为医院发展作出贡献的先辈。”张力伟说。
近日,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神经病学中心,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围绕王忠诚院士等学者倡导的“中国脑健康日”、王忠诚院士逝世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先后举行义诊、追思会、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传承和弘扬“王忠诚精神”。
9月30日下午,主题为“传承‘王忠诚精神’ 接续奋斗迎接转型发展新未来”的纪念大会在北京天坛医院忠诚楼举行。大会通过王忠诚院士生前从医、治学的点滴故事,重温“王忠诚精神”,同时总结医院近年来发展历程,进一步规划推动转型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我是个医生,下辈子,我还要做个神经外科医生……”歌声响起,“王忠诚星”在苍穹中闪亮,王院士挥手向大家作别——一部再现王忠诚院士音容笑貌的短片,打开人们回忆的闸门。
“王忠诚院士,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医生。”“他对学生提出的‘渴望’‘希望’‘盼望’,实际也是对中国神经外科,对北京天坛医院的期许。”……北京天坛医院原党委书记高晓兰回顾了王忠诚院士目睹颅脑外伤的志愿军伤员得不到救治而牺牲,从而立志投身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历程,讲述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终其一生为“发展神经外科事业”而奋斗的故事。
“老师教导我们,医疗质量是神经外科发展的生命线,他亲自督促神经外科立下规范医师行为的‘21条军规’。”张力伟回忆,与恩师朝夕相处八年时间,他感受到一代大师的精神风范、事业情怀。“老师最关注的始终是脑干肿瘤。十年来,我们首次建立了国家级脑干胶质瘤专病登记平台,首次建立中国脑干胶质瘤专家共识,建立和规范脑干肿瘤的临床诊治标准,首次在国际上提出脑干胶质瘤分子病理分型……我们脑干团队实现很多国内外第一。”张力伟希望,用这样一份“答卷”告慰老师。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原主任张俊廷从1977年就追随王忠诚院士。“当年神经外科落后得不敢想象,我们只能钻孔找血肿和肿瘤,一个病房8个患者几乎都是昏迷的。”张俊廷说,如果没有以王忠诚为代表的“神外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不可能有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的今天。“王院士眼中,永远看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神经外科和团队的发展。”张俊廷回忆,尽管自己的动作已经很轻,但“轻点、轻点、再轻点”是手术中王忠诚最常提醒的话。“他常说,患者,用生命发展了神经外科,每一个神经外科医生都要把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为患者解决问题。”
会上,北京天坛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肖淑萍宣读了医院党委关于神经外科学中心、神经病学中心及亚科干部任命,新一代神经学科学术带头人团队“闪亮登场”。同时,肖淑萍还宣读了医院关于成立“脑机接口转化研究中心”“前沿医学交叉与转化中心”等机构的决定。
“这四年,医院‘强专科、大综合’战略全面实施,‘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得到全方位保障;这四年,医院医疗技术能力与质量水平双提升,门急诊服务数量屡创新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这四年,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医学教育长足发展;这四年,医院探索智慧管理提质增效,破解运营难题。”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说,正是在王忠诚院士和时任医院领导的奔走呼吁下,才有了今天的“新天坛”。
“新天坛”运行四年,门急诊服务总量跃上新台阶,住院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医院完成神经学科布局、调整建立神经学科人才培养梯队,同时以疾病为中心,形成一批成规模,有特色,稳增长的基础学科集群,开启学科综合发展新篇章;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数据中,医院综合STEM达到近五年最佳成绩,神经学科连续6年双双蝉联榜首;通过推进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医院运行达到历史最好时期,步入稳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医院提出‘打造临床神经科学国家战略力量’的核心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我们构建‘两科两所’‘四院一联盟’‘六个支撑平台’的格局和蓝图,这其中,有不少是当年王院士在世时的愿望,我们用这样一份成绩单,向王院士汇报。”王拥军说。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江涛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整合,研究所形成了脑血管病防治、神经系统损伤与修复、功能神经外科精准干预、神经肿瘤综合诊疗和神经外科新技术、新设备研发的五大科研方向,持续强化基础与临床研究,着力推动知识产权申请与保护,实现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的一体化布局,推进研究所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研究所将发展思路转向到“基因组学大数据”,通过聚焦基因组大数据,以数据为驱动,取得一批学术成果,并涌现一批神经外科领域的标志性人才。高质量的成果带来了更高的学术影响力,研究所获得了国际和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以“继往开来 向‘临床神经科学国家战略力量’大步前进”为题,为医院打造临床神经科学国家战略力量提出建议。赵继宗表示,医院提出的目标,顺应了国家需要、百姓需求,同时是医院和神经学科发展的必然,是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发展的进程中,要居安思危,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要不忘传统,不怕困难,以创新为引领,迎接新的挑战;要放眼未来,科学规划学科发展,真正形成“国家战略力量”的合力。
“在医院党委领导下,在‘王忠诚精神’‘天坛精神’激励和鼓舞下,全院同事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实现‘打造临床神经科学国家战略力量’,建设国际一流研究型、创新型医院的目标指日可待。”赵继宗说。
北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管仲军作主题为“传承‘王忠诚精神’ 接续奋斗迎接转型发展新未来”的报告。
管仲军说,王院士用自己一生的奉献和奋斗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王忠诚精神”,即“为国担当的爱国主义精神、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不忘初心的职业精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患者第一的敬业精神”。
“以王院士为代表的,带领天坛医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无重点学科发展到中国神经学科的引领者的老一代‘天坛人’,在艰苦奋斗、不断壮大的历程中,逐步形成了医院的精神和文化。”管仲军说,“王忠诚精神”是医院文化的内核、医院文化的“根”和“魂”,是医院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需要延续不断地传承、发扬。他表示,再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在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都可能迭代、更新,但经历不同时代的洗礼和磨练,最终积淀下来的以“王忠诚精神”为代表的“天坛精神”“天坛文化”永远不会过时,只会历久而弥新,医院党委组织纪念王忠诚院士的系列活动,矗立王院士手书的“北京天坛医院”“中国红”大字,建立荣誉表彰制度、颁发“终身成就奖”,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医院文化符号的作用,时刻提醒全院党员干部职工铭记医院发展历史和奋斗历程,用医院的“创业史”“发展史”激励大家,投身到第三次转型发展的洪流中。
管仲军认为,“王忠诚精神”不是孤立的、停滞的,需要我们在传承和接续奋斗中,赋予更多新的时代内涵。“医院正处于第三次转型发展,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曲折、考验,这就需要一支信念坚定、敢于担当、兢兢业业的队伍。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更加需要发挥医院文化的引领作用。”管仲军表示,以“王忠诚精神”为代表的“天坛文化”中,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勇立改革潮头的气概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能够成为推进转型发展的精神动力。他对全院党员干部职工提出以德为先、勇于担当、追求卓越、甘于奉献的要求。
大会在全体齐唱北京天坛医院院歌中结束。大会由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贾旺主持,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领导班子成员,老领导代表,医院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各党(总)支部书记、各科室负责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代表、统战人士代表、职工代表、工会委员代表、团委委员代表、新职工代表等参加大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许百男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张建宁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新钢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游潮教授等各地神经外科专家学者通过视频寄语缅怀王忠诚院士。
以王忠诚院士为代表的一代代“天坛人”,用他们忘我的努力和奋斗,为我们今天的转型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留下丰厚的遗产。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把天坛医院从为国民党军官服务的旧医院,改造成“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新医院,建设成为能够满足当时人民群众就医和科研需要的现代化医院;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敢于开拓、大胆创新,顺应时代特点和人民需求,为医院确定“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思路,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夯实医院发展的人才基础;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面对医院发展遭遇瓶颈,需要突破困境时,以高瞻远瞩的视野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襟怀,辛勤谋划、设计、建设我们现在的“新天坛”,为医院能够实现第三次“华丽转身”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带领临床神经科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天坛”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为中国临床神经科学走向世界舞台贡献“天坛方案”“中国力量”。
从“发展神经外科事业”到“探索铸就希望”,新阶段、新天坛、新征程,“打造临床神经科学国家战略力量”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坚信,根植于每个“天坛人”内心的“王忠诚精神”一定会成为我们推动转型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